Curating

Writing

Collaboration





Review of Recent


Publication of Photobooks
in China

中国摄影书近期回顾

Reading Room of Photobooks
| 摄影书房


2016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text, please contact.
提起“摄影书“(Photobook),中国的读者们已经渐渐有了一个共识:这是一种以书为载体通过图片编辑来建构叙事的艺术形式。几年前人们还称这种动辄数百元的艺术载体叫“摄影画册”。而“摄影书籍”因为仅仅比摄影书多出了一个“籍”字,便仍可囊括摄影史、摄影理论、摄影展览图录等任何与摄影沾边的书。从“画册”到“摄影书”这个模糊的变动过程不仅反映了摄影书作为艺术形式获得了更多独立关注,也说明了这个变动背后涌动的艺术实践。这篇文章主要回顾14年至16年初的摄影书。程新皓刚出的《对一条河流的命名》,我都还没摸到书,先不写了:)




近年来随着几个中国摄影领域的艺术家书展览相继展开,国内摄影书出版、收藏和批评的氛围也日渐浓厚。其实在海外,摄影书早已成为当代摄影除展览外最重要的呈现方式之一,并且与图片编辑、平面设计、书籍印刷等其他艺术相结合,成为一种完整、独立、时间长久而易于流传的艺术形式。在英国坎布威尔艺术学院(Camberwell College of Arts)还有一个两年制的书籍艺术硕士(MA Book Arts),许多艺术家就是在摄影实践之后意识到书籍制作对自己的艺术呈现的重要性才前来进修。在国内,摄影评论家、OFPiX创始人任悦一直以工作坊等形式传播摄影书文化以及摄影书编辑和制作方法,并且通过博客1416教室翻译和引介国外优秀摄影书。她于2013年在丽水摄影节的“摄影与书”展览将中国摄影书呈现到主流视野。香蕉鱼书店、假杂志、Same Paper、无早书店等国内自出版社和摄影师们的长期合作也真正长期推动着国内摄影书的出版。当然在这些努力中,最重要的是使用图片的艺术家们不断“做书”的实践。
如果说近两年摄影书发展有什么阶段性标志,可能就是大型摄影书展览的增加。

2015年初,策展人何伊宁在英国FORMAT 15摄影节上呈现了“来自中国的50本摄影书 2009-2014”展览,集中展示了近期中国当代摄影中艺术家手工书、自出版和小型出版的各类型摄影书。[1] 此展览经过调整之后又在3月份的中国兰州谷仓当代影像馆展出。何伊宁也在文章《影与纸的奇遇——中国当代摄影书观察》中梳理了中国当代摄影书的的发展过程。[2] 针对摄影书近年来的持续上升的热度,该展览的目录设计师祖宇说,“伴随越来越多的中国摄影师或艺术家对制作作品目录或个人作品集的需求上升(毕竟只有少数摄影师或艺术家作品可以被选中在画廊或博物馆展售),中国摄影画册的风格和传播形式日益多元,并开始游走向‘主流’摄影出版途经之外的广袤空间,例如摄影画册的小型出版,摄影师的私人出版,艺术家或摄影师的手工书等。这些‘独立’的当代摄影画册在推广过程中,摄影师能够擅自运作的余地空前加大。”[3]

2015年4月,“中国摄影书集”展览在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开幕。“中国摄影书集”基于英国摄影家、马格南摄影基金会主席、收藏家马丁·帕尔的摄影书收藏,工作、生活于北京和伦敦的荷兰摄影小组鲁小本&泰斯在项目中承担了收集工作。展览源起于帕尔对政治宣传和社会现实主义摄影的兴趣,也与他当时正在进行的世界摄影书历史的研究相关。快速扩充起来的中国摄影书收藏,成为了他之后的研究基础,也为在2015年由光圈出版社和中国摄影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中国摄影书集》(Chinese Photobook)进行了铺垫。[4] 此次在北京的展览,也是继法国阿尔勒摄影节首次亮相、纽约光圈基金会的二度展览之后的第三次公开展示。形式上,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版本的展览上,观众需要手拿荧光板进入漆黑的展场中自己发掘和探索,北京版本则中规中矩。该展览被国内媒体大量报道,《新视线》杂志制作了“中国摄影书集”五月专刊,并纳入了对马丁·帕尔和鲁小本的采访。但也有评论家认为,马丁·帕尔的编纂带有政治猎奇以及殖民视角,中国需要梳理出有自己观点的摄影书史。

严格来讲,《中国摄影书集》不能算“摄影书”,它只是一个摄影书的合集。但马丁·帕尔的摄影师而非学者的身份又让这本书成为“摄影师(眼里的有关中国摄影书的)书”,我们也可以简称为“摄影书”吧!伴随着这股总结中国摄影书的热潮,《中国摄影》5月刊杂志做了“中国摄影书”专题,“瑞象馆”也推出了“自出版”专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批评家张涵露通过对早期当代摄影中的由摄影家荣荣和刘铮共同创办的《新摄影》杂志的回顾,论述《新摄影》为中国摄影史和摄影独立出版史带来的变革。张涵露也在附注内提到了中国摄影协会的出版历史与当代摄影出版的割裂,“‘摄协’的意识形态与现实活动的孤立性导致了讨论语境的分离”[5]。如果说摄影家协会的出版历史主要是摄影文化的经典学术、历史文献整理,那么张涵露所说的“现实活动”即当代艺术领域的以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家的探索,则是以书为艺术的载体,也就更像西方语境下的“艺术家书”。

2015年11月,兰州谷仓影像馆在连州摄影节上设立的谷仓摄影样书奖及展览,邀请了在中国风头正劲的马丁·帕尔作为评委。艺术家孙彦初的《虚构集》从帕尔选出的六本入围样书中脱颖而出,摘得一等奖,样书进入了假杂志出版计划。其余五本入围摄影书为:杨圆圆《几近抵达,几近具体,重庆》、戴建勇 《影像太极拳》、严怿波《暗流》、尹征航《Hang No.1》、黎晓亮《Lonely PLanet》。[6] 在《虚构集》中,孙彦初在他收集来的一些中国家庭生活照片或者景点留影照上进行了涂绘。这种形式让人想起2013年艺术家刘小东在《在和田》展览中在照片上的涂绘。具体对获奖六本书的介绍可参看PhotoFans编辑吴栋的报导[7]。

2015上海艺术影像展中出现了由假杂志策划、《艺术界》(LEAP)支持的“中国独立摄影书阅览室”,此次展览以直接展出手工书实物的方式,呈现国内优秀独立出版的摄影书籍及摄影艺术家的自制手工书。假杂志创办人言由也在过去几年策划过“中国独立摄影书展”、“手工摄影书展”等展览。独立出版在国外往往又叫小型出版,多数情况下它所指的是出版者个人的主导,从内容编辑、排版设计到印刷装订都由个人完成,因此也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可以理解这样的独立出版被当做艺术品严肃对待,并渐渐成为一种小众的出版文化。在国内“独立出版”和“手工书”一直是摄影书领域的重头戏,然而其实独立与否的标志往往只是“书号”的有或无。我想,如果书号可以被更低廉、易得,可以大出版商的发行渠道可以更容易进入,如果大出版公司的出版门槛更低,如果那里的图片编辑和摄影师更近,那么或许就不需要强调独立出版。

假杂志近年来密集地推出了一系列摄影独立出版,也参加了纽约、巴黎、东京、香港等地的摄影书展。假杂志出版的摄影书也被不同网站或博客列入年度摄影书的名单:2014年Photo-eye 提名了张克纯的《北流活活》,Jörg M. Colberg 的摄影博客 Conscientious 提名了木格的《回家》,Peter Evans 的摄影博客 microcord 提名了张晓的《海岸线》[8],2015年托马斯·苏文的作品《双喜》入选了2015年的Photo-eye书单。《双喜》的图片来自于“北京银矿”(Beijing Silvermine),这是一个由50万张从北京边缘垃圾站逐年抢救回来的废旧底片组成的资料库,而《双喜》挑选了这些照片中有关婚宴上新娘子给宾客点烟的场景。书籍因此做成了一本封面是烟的小书,可以恰好装在真的双喜烟盒里,这样带着幽默感的精巧小型装置在近期的摄影书中的确难得。假杂志自15年还出版了国内摄影师蔡东东的摄影装置作品集《泉》、林舒的《鼩鼱》以及陈哲的《蜜蜂&可承受的》。而在假杂志最不受关注的作品里,可能是与斯洛文尼亚摄影师马蒂阿士·坦契奇(Matjaž Tančič)合作出版的摄影师在安徽黟县拍摄的3D摄影作品集,算是摄影以某种方式参与到了欧宁的碧山计划中。另外,假杂志出版社目前正在筹划出版《假杂志》,内容为“影响中国摄影师的人、物”。[9]

由王义军和袁小鹏发起的位于上海的Same Paper出版工作室在近年出版了几本小书,或者说Zine(杂志书)。《Food Issue》是从近年来曝光率攀升的摄影师任航的未公开照片中筛选出的照片,这些照片中“他拍照时不经意露出了脚,或是用脚给男孩们喂食和踩脸”,算是以美食为主题的情色书。《Trend Issue》的灵感来源于一个流行的论调,“穿A&F和Hollister的男生多半是gay ”,而他们做书的照片来源于网络,从几个热门社交软件中寻找出穿A&F和Hollister热门款的男孩,再“筛选出最符合品牌形象的图片,以旅行和自拍为线索进行编辑,再按照服装颜色的受欢迎程度来分类,并模拟社交软件的界面来排版。”[10] 另外一本Zine《Daddy and Son》同样是关注日常事物中的情色意味,关注中国14-18周岁的男孩处于的刑法性侵害保护的真空地带。制作人把从情色网站和主流电影中取得的素材进行穿插编辑,反思“父与子”不同层面的语意。《lifestyles》同样是一本以图片为语言的zine,使用包括Charlie Engman、Jeremy O'Sullivan、咖小西、谌利、袁小鹏、王义军和许正东在内的七位国内外年轻摄影师的作品。“lifestyle应媒体为炒作消费而诞生,是一个在当下常常被时尚媒体滥用的词汇。以上来自我们身边和所关注的摄影师,都惯于从自己的生活中轻松获取画面,但每个人的观看方式几近雷同,构图和关注点等拍摄喜好高度重合。所以时常很难辨认哪张照片是出自于谁,如同大家都在追赶一种“时髦”的lifestyle。”[11]

可以看出,在Same Paper的创始人王义军和袁小鹏这里,摄影书并非为某个摄影师的项目而作,而是书本身成为独立的一个艺术项目,摄影书的编辑比项目中的摄影师(或者网络照片的创作者)有更多的贡献(authorship)。假杂志的编辑言由则主要是帮助摄影师把已经完成的项目编辑成书。这是两种不同的编辑方式并不能被互相比较,但是前者的创作者的地位却比后者更明显。在独立出版中,书籍编辑当然会影响书籍呈现,如何保全、保持、揭示书籍编辑的作用呢?或许更多对独立出版的工作方式甚至是出版个案的追踪需要被更多的报道和显露出来。

与独立出版平行发展的,还有摄影书制作工作坊。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在2015年举办了由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和出版人町口觉带领的摄影书制作工作坊,学生全程参与了中文版森山大道写真集《Dazai》的策划、设计、印刷、发行的过程。2016年町口觉摄影书工作坊将举办第二期。而与这样印厂出版相对的,手工书的热度也一直不减。相比起需要团队合作和更多资源的大量出版,手工书更易制作,也因为可脱离电脑排版而有了更多有趣的玩法。2014年获得三影堂大奖的朱岚清的《负向的旅程》就是以手工书为载体(该书也是OFPiX“还乡”手工书计划的一部分),《负向的旅程》的获奖也让“手工书“的概念被许多人熟知。2014年,彭永坚发起的广州书墟也邀请艺术家张文心和杜扬担任手工书工作坊导师,让人们能在做书的过程里与书产生更亲密的连结。

任航2015年和维也纳OstLicht Gallery合作出版了画册《野生》,摄影集《新欢》则集结了任航15年2月初探访纽约的作品。编号223(林志鹏)的独立个人影像Zine《Versitile》在2014年出版了第二本《beautiful things out of the dust》。在这一系列里缩减了223往常图片中的情色属性。旅美摄影师张文心在2015年制作了手工书《五夜,水族馆》,这本书是基于作者试图重建自己在中美之间往返的旅居感受的半虚构项目。该书和其他三本中国摄影书《在克拉克夫的十日》《人工剧团》《Koan》一起在卡塞尔摄影书节亮相。目前就读于英国的艺术家文非易的《In a Manner of Speaking》则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诗意,特别是生活中的“现成物”。曾留学于纽约的摄影师黄东黎的手工书《表象之外》,由关注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相同之处的摄影项目出发,希望通过对照片的编辑在不同的被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杜扬在2014年制作了《瘦夏》,进入了法国图书馆收藏项目。郑川的手工书《废园》则是关于拆迁,作者并未直接对准房屋,而是挪用、拼贴老照片。年轻的摄影师邬烈威则在2015年制作了《shizhen》、《副作用》、《一封情书》、《不可思议的酒力》、《WULIEWEI》等书。

2015年,摄影师朱岚清、杨圆圆和设计师杨鹿童合作发起了Zine《次根》,这是一个基于对既有图像的兴趣而展开的计划,其题目来自德勒兹的“树喻文本”概念。在这里,“次根”指的是画面中主体之外的其他细节,它们通常是被拍照者无意捕捉到画面中的部分,尽管它们的层级低于“主根”,有时却具备更深远的讨论意义。目前《次根》已经发布了第一期,主题为“照片中的照片”与“照片中的时间标记”。这种关注画面中主体之外的其他细节的内涵的方法和2015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陈萧伊的艺术家书《云词典》互相呼应。在《云词典》中,艺术家搜集了一些偶发性重大事件(与人的意志无关)的图片,却将关注点放在新闻照片中的云。“在事件/现象的偶然发生和判断因果之间存在着距离,这段距离是有限的,可是时间无限。自然的灾难与自然的祥和,有时候竟然不可思议地融洽。”[12]

在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摄影书已经渐渐与摄影艺术本身有了一定距离,它不再局限于摄影师的某个摄影项目而更多探索着书本身作为艺术形式的自由与限制。在摄影书图片编辑中,使用不同来源的图片进行挪用、拼贴以构建新语境的做法已不鲜见;与平面设计师合作,让书籍装帧设计与图片内容、阅读体验结合也被更多艺术家接受。

但在摄影书实践流行起来的同时,针对国内摄影书的报导和批评仍滞后,信息渠道少而窄。大众对许多摄影书的了解方式仅限于艺术家个人网站的简短介绍,而摄影书展览通告中也往往缺乏对具体参展书籍更丰富的文字描述,翻书视频、做书访谈更难得一见。如此信息封闭,很难让摄影书走出艺术家和出版人的小圈子。同时,摄影书在以摄影书展览和互联网为渠道为人所知的时代如何确保自身在传播中不落入在场(实体出现)却不发声(没有自我阐释空间)的怪圈,和今天的艺术家在群展中的困境相似。但在摄影书的情境中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策展人在对待流通于市场上的摄影书时不需要像在群展中那样考虑艺术家的意见,因为摄影书作为出版物的独立性、其作为物的沉默都让策展人有了更多的话语空间,可没有阻碍地为书代言。另一方面,摄影书展览也有其无可比拟的便捷,即艺术家往往不用到场、展览承办方无需专门为某个展览输出、装裱展出版本其后再销毁。在今天摄影节动辄输出几千幅图片的的情况下,摄影书展览显然更环保高效。而作为一个读者,我期待在今后有更多的主题性的摄影书展览,摄影书本身的内容、立场得到更多关注。


[1] 何伊宁, 《来自中国的50本当代摄影书 2009-2014》, UK Now - British Council, 2015年3月2日, 来自中国的50本当代摄影书 2009-2014.

[2] 何伊宁, 《自出版专题 | 何伊宁:影与纸的奇遇——中国当代摄影书观察》, 瑞象馆, 2015年6月12日, 瑞象馆首页.

[3] 祖宇, 《“出血”的照片》, 中国摄影, 5月刊 : 66.

[4] 《中国摄影书集》, UCCA, 2014年11月12日, 中国摄影书集.

[5] 张涵露, 《〈新摄影〉:当代中国摄影自主表达与自出版的早期范例》, 瑞象馆, 2015年6月12日, 瑞象馆首页.

[6] 吴栋, 《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各展区开幕 谷仓样书奖揭晓》, PhotoFans, 2015年6月12日, 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各展区开幕 谷仓样书奖揭晓.

[7] 吴栋, 《连州年展上哪六本摄影样书被马丁-帕尔选中了?》, 见于2016年1月30日, 连州年展上哪六本摄影样书被马丁.

[8] 《十本半,及新年红包》,言由,“假杂志”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120159/widget/notes/4144773/note/474354357/,2014年12月26日。

[9] 《色影无忌专访假杂志言由》,色影无忌,http://vision.xitek.com/interview/201412/17-167314.html,2014年12月17日。

[10] 《Same Paper》, 见于2016年1月30日, Same Paper.

[11] 《Lifestyles》,Same Paper,http://www.samepaper.com/lifestyles-1,2014年春。

[12] 《XIAOYI CHEN》, 见于2016年1月31日, XIAOYI CHEN